Monday, September 3, 2012

莫輕信中國會成世界第一

【明報專訊】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8%8E%AB%E8%BC%95%E4%BF%A1%E4%B8%AD%E5%9C%8B%E6%9C%83%E6%88%90%E4%B8%96%E7%95%8C%E7%AC%AC-211615340.html

中國經濟持續了兩、三個十年的高增長之後,一些國際知名機構和學者預測:中國的經濟總量(用GDP來量度)將在未來一、兩個十年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他們堅信:短期波動不影響長期趨勢。即使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短期硬着陸風險持續增長,他們也不改之前的預測。不少公司和個人也把未來的策略建立在中國經濟的崛起之上。

上述樂觀預期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有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過去20年中美兩國的GDP增長趨勢計算出來,再用這個趨勢預測未來20年,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結果就計算出來了。當然,與其說這種計算方法是經濟預測,不如說是數學預測——一點經濟學的技術含量都沒有。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增長減速不是短期經濟波動,而是長期趨勢變化。「中國經濟總量在未來一、二十年裏超越美國」可以拍成荷李活大片Mission Impossible的另一部續集,但不可能變成現實。

中國經濟依賴出口投資 增長難持續

分析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可以知道:中國經濟的「病情」正在惡化,增長不可持續。「症狀」之一是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淨出口和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減小。居民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這很不正常。

「症狀」之二是投資的重點不是為國民提供商品和服務(包括公共物品),而是不斷增加出口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去,出口產品主要在沿海地區加工生產;現在,中西部地區也直接加入到「國際大循環」。這是過去幾年裏政府大量投資於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造成的。

開發西北 擠壓沿海 無益經濟總量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出口產品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其他國家進口能力的增長速度,因此中西部地區加入「國際大循環」沒有帶來出口規模的相應增長,而是把出口產業的一些傳統聚集地區「擠出」了「國際大循環」。產業從沿海向中西部轉移減小了中國地區間發展的差異,但無益於中國經濟總量。

出口導向增長方式持續下去的條件之一,就是其他國家的進口能力以相同的速度持續增長:至少要有一些國家用持續增長的貿易赤字來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到目前為止,美國仍然是消化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國家。中國要出口雙倍的產品,美國必須擁有雙倍的進口能力。如果美國擁有雙倍進口能力,那麽美國的經濟規模不可能遜於中國;如果美國沒有雙倍進口能力,中國也不可能出口雙倍的產品。

出口導向增長方式的另一個前提是貿易條件不降低。對於香港、新加坡那樣的小經濟體,貿易條件尚未明顯降低的時候,內地已經出現「劉易斯拐點」(編者按﹕指農村剩裕勞動力開始枯竭),工資上升推動經濟自然脫離出口導向。但是對於中國、日本、德國這樣的大經濟體,貿易條件的惡化非常明顯。

日本前車之鑑 中國下場或更慘

真有經濟學家相信中國經濟規模會超過美國嗎?

不妨先想想當年的日本。1979年,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的著作《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出版。一位上世紀80年代在東京工作的美國外交官說,他們當時確實找不出什麽理由證明日本不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日本的經濟規模還不及美國經濟規模的40%,而且被中國超過了。

今天的中國如果繼續沿着出口導向道路走下去,會比日本還慘。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